天台析津 Tn

序振法法師的『天台四部止觀導讀』

法鼓山  聖嚴法師

晚近因為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,是在於沒有修證次第及教學次第,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,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。其實並非如此簡單地便可將漢傳佛教揚棄了的,如若真的如此的不堪,漢傳佛教兩千年來的光輝歷史,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

例如隋代的天台智者大師(西元五三八五九七),早於印度的月稱(西元六○○─六五)、寂護(西元七○○─七六)而晚生於彌勒無著二百年。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小釋迦,他的禪慧之宏深,悲願之廣大,思想之縝密,在佛教史上少有匹敵。他是漢傳佛教第一位將教理禪觀作了整體組織及次第化的大師。他的名著號稱有三大部九小部,單以止觀一門,除了《摩訶止觀》為其三大部之一,尚有《釋禪波羅蜜次等門》、《六妙門》、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。縱覽天台的四部止觀,乃是大小乘統攝,頓悟與漸次兼顧的。基礎的數息法即可悟入大涅槃境,基礎的四禪八定、四聲聞果位,實即是通於無上大菩提果的過程。

因此,中國的禪宗似乎與天台宗有別,然此二宗的關係密切,禪宗在中唐之世,雖主張不落文字葛藤,唯觀諸禪宗大師語錄,對於經教義理的工夫,也極紮實。到了宋代,例如宗賾的《坐禪儀》便是受了《天台止觀》二十五方便的影響。直到今天,日本的曹洞宗也重視《坐禪儀》,臨濟宗於參公案的前方便,也是會用數息觀,而此數息觀即是傳自印度,弘揚於天台。

聖嚴一生所致力者,似乎禪淨律密以及各宗各派的教理教史,相當龐雜,其實我一向不會只為了學問的研究而作研究,必是為了佛法的實用而作研究,是為了使得傳統的中印佛教諸宗,如何落實到現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,如何使得多數的現代人,看懂而會應用佛法的智慧,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責任。

我們知道,佛教原同一味,即是解脫味,唯其經歷印度大小乘諸論師以及中國諸宗各大善知識的整理、修證、體悟,而化為文字的寶典,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資糧。只緣我是漢傳佛教的子孫,我必須珍惜漢傳佛教的遺產,故我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尹始,即以「立足中華,放眼世界」,作為所訓的開端語。我們若拋開了漢傳的華文佛教而高談與世界的現代佛教接軌,恐怕很難找到自己被他人尊重的立場了!

很慚愧的是,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,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仍不夠豐富顯著,本所學生的確有好多位已學問成就,已能為本所在國際學術界增光,唯於漢傳佛教的研究發揚,尚有待於百尺竿頭。

使我欣慰的是,本所也有一位研究生振法法師,在學期間,於緊密的課業之餘,抽出時間,精讀了天台大師的《四部止觀》,於本所老師陳英善博士的悉心指導之下,經歷數年而完成了現在這套《天台四部止觀導讀》。據她自稱是受了我在創辦人開示時間的啟發。她也跟我類似,編著這套書的目的,是讓現代人很容易讀懂天台止觀並且循文會意而能實修天台止觀。

這套天台止觀導讀的特色,除了有一篇陳英善博士寫的《簡述天台四部止觀》,把此四部止觀的內容,作了畫龍點睛的勾勒,使人一目了然此四部止觀的精彩處。此外即是編著者所下的工夫了。

將原文分段、分句、標點,加上章節段落的標題,並以不同的字體,簡別原文與註釋,同時每在必要時會將文內的重點,列表陳現,以加深讀者對所讀內容的印象和記憶。對於原文中所引用的經論資料,則依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大正藏光牒、檢索頁碼標示,以利於讀者查閱,故此導讀,雖未見有多少註解文字,類此的表現法,本身便有註解的功能了。

天台大師的四部止觀,看似各自獨立,各別自成一個體系架構,實則是彼此環環呼應的,此可參看振法法師於本書所附的「四部止觀總表」,便能一目了然。各部止觀,雖依不同的時節因緣,闡述不同層次的止觀方便,然其中心思想及其功能,卻是非常一致的。例如《修習止觀次第法要》的二十五種方便是一切禪觀方法的基礎,又如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,以禪波羅蜜攝盡十波羅的內容,豈非圓頓法門?又其雖云禪分四類:世間禪、亦世間亦出世間禪、出世間禪、非世間非出世間禪(出世間上上禪),而其入手工夫,同為《六妙門》的阿那波那法、亦名安般(呼吸)法。藉此息門,可修成以上所舉的四大類禪。足徵雖名次第法門,並亦著重在次第修證,然亦包含了直探中道實相的最上乘心法。又如《摩訶止觀》雖云圓頓止觀,然於十乘觀法來說,乃是包羅了一切觀法,若修圓頓止觀,開始著手,即觀第一「不思議境」,乃係上上根人所修,若中下根人,則須或多或少,乃至漸次修行,別歷十乘。最後的中心目標,又全都是第一不思議境,此即與禪宗六祖所說的不思善、不思惡,以及諸祖所悟的佛心自性,或本來面目是一致的。其實禪者之中,不經薰聞的次第修習戒定工夫,而能頓悟本心的為數極少。禪門中人之為古今諸賢詬病之者,端在暗證狂禪以及徒玩機鋒話頭而欠真參實學之流。所以我要主張,禪門學者最好能兼修天台的教觀基礎,庶可免墮於以凡濫聖及諸禪障邪見之稠林。

既然有人指責漢傳佛教之流弊,也就有人否定漢傳佛教之價值,並主張以印藏佛教來取代漢傳佛教,或以之來批判修正漢傳佛教。我則不然,我是承接印度佛教根本思想,肯定藏傳佛教優良面,卻以漢傳佛教作為立足點,漢傳佛教之好是好在有其消融性、包容性、適應性、人間的普及性以及社會的接納性。因此我是將印度佛教(包括巴利語系)乃至藏傳佛教引為漢傳佛教的源頭活水,來滋潤助長漢傳佛教的發揚光大於現今及未來的世界。否則若以印度佛教及他系佛教來批判修正漢傳佛教,便等於為漢傳佛教舉辦告別式了。這種態度不僅是人類智慧遺產的損失,也是佛教歷史的憾事。何況人類文化的歷史是向前演進的,一定有其演進過程的必要性及合理性,如果再把歷史倒轉來走,回到其源頭豈不是僅剩下根本的原始佛教之外,凡是發展的部派佛教以及印漢藏的各派大乘佛教,都要被修正了或拋棄了呢?

《天台四部止觀導讀》的面世,在今日台灣佛教界,頗有空谷足音之意義。而且的確是一套供人弘講與實修的好書。希望因有此套導讀的出版,能為漢傳佛教學界,帶來一股修學的熱潮,以資證明漢傳佛教依舊是世界佛教的三大主流之一。為應編著之請,謹以如上的感言為序。

○○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聖嚴寫於台北精舍養疴中

 

 

菩薩道,就是不斷地學習,自我提升的生活之道。  

Bodhisattva lives to keep learning on Enlightenment.

 
菩提薩埵目覺、昇華んでいるばかりだ。